何红
媒体资深记者
何红,藏名:央金卓玛,央级媒体资深记者、媒体资深策划人、书画评论人。
人物简介
联合国文化总署中国执委会理事、联合国艺术家收藏家联合会副主席、著名书画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徐悲鸿再传弟子何江作品经纪人,中国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品牌联合会常务理事兼外联部主任。著名画家薛林兴画院作品经纪人;华人奇人艺术大师哈罗特别顾问兼特别经纪人中国国家画院范杨(中国著名国画大师范曾侄子)工作室作品经纪人;北京“百名老将军”书画艺术品经纪人等。
社会兼职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常务理事
世界华人书画家收藏家协会董事长(会长)叶阿林(古子)助理
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助理
中国长城将军书画院副院长助理
中国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品牌联合会常务理事
著名画家薛林兴画院作品经纪人
华人奇人艺术大师哈罗特别顾问兼特别经纪人
中国国家画院范杨(中国著名国画大师范曾侄子)工作室作品经纪人
中国百名将军书画作品经纪人
泰国及国际文物收藏家、鉴定专家叶阿林助理
工作简介
记者何红在《甘肃工人报》、《甘肃青年报》、《兰州晚报》、《中国改革报》、《人民日报<大地>》、《中国经济时报》、《国际日报》等任编辑、记者、主任记者、首席记者、副主编、主编、总编助理等职务。记者何红在从事近十几年的记者生涯中,与人和善,尽力做到“上善若水”般的雅韵,坚贞的信奉善良先从孝敬父母开始,父母为大,“百善孝为先”。对工作兢兢业业,不畏艰难和困苦以及各种磨难,揭露和记录社会不良现象,励志为不断铲除腐败和蛀虫尽到自己应尽的记者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出女人的美丽与多姿多彩,相信气质会战胜美丽,涵养战胜虚伪。
个性特点
含蓄不失激情,理性不失浪漫!渴望宁静,追求独立思维的过程,用个性表现魅力。
人物理念
用淡泊的心态面对大千世界,用睿智的思绪和坚强的胸怀包容人间沧桑。
个人荣誉
2005年08月25日,在中国经济时报三版发表《专家为甘肃发展把脉》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优秀稿件,获甘肃省一等奖。
200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级媒体记者唯一成功采访两位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两位省级领导的记者,即对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委书记强卫和青海省省长宋秀岩的采访。
2008年3月,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青海:保护三江源 发展高原经济》《青海:柴达木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两会委员联名提案:加快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此,在全国两会期间掀起全国保护青海自然环境、保护三江源、保护柴达木的热潮,同时也给青海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多商机。
被腾讯网评选为2008年度全国两会名记。
2000年7月21日《甘肃工人报》“股市怪事多多 炒股谨加小心”;迄2000年7月止,记者何红在新闻媒体上首次披露兰州证券黑市由社会黑帮制作模拟操作系统,坑害股民。因此,记者何红的报道谨慎告诫了股民炒股需冷静头脑,辨别真假股市,行骗者手段高明,骗局多多。
2000年9月1日,记者何红在《甘肃青年报》发表“千年古塔回归故里”甘肃省华池县一场强大沙尘暴过后,姊妹千年古塔其中一座神秘消失!这座宋代古塔被盗,引起当地群众的惊惶,被视为不祥之兆。千年古塔很快被犯罪分子转卖到了台湾省,警方经过千辛万苦,终于从台湾追回了千年古塔!
2003年7月24日,记者何红在去乡村采访的路上,遇见一位贫困母亲,因为自己儿子考上大学而无钱时,急拦记者采访车求救!记者何红在《兰州晚报》以《贫困母亲拦车求救》做了大篇幅的连续报道,引起甘肃省社会各界的关注。求救信件如雪花般从西北五省市区各地飞来。在此次的报道中呼吁社会拥有爱心的人士,帮助和关注这些贫困学子,发起社会力量救助贫困学生上大学。在一个月内筹集义款16余万元,救助贫困学子近56人。如今这些得到救助的贫困学子已经走出大学校门,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005年08月25日在中国经济时报三版发表《专家为甘肃把脉发展》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优秀稿件。
2006年2月21日,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高原水塔告危玛曲湿地急需列入保护区》,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3月15日党中央国务院专为此事召开会议,评审通过玛曲湿地保护规划,此项目与青海三江原湿地保护规划已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总投资66.4亿元。从此解救了甘南州政府玛曲湿地保护资金的重大难题!
200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成功采访两位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委书记强卫、青海省省长宋秀岩,写出“青海:保护三江源大力发展高原经济”“青海:大力发展柴达木经济”刊载在《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3月6日、7日头版头条新闻,在全国两会期间掀起保护青海自然环境,发展青海高原经济的热潮,为青海的投资开发带来了商机。幸运地腾讯网评为2008年全国两会名记。
2009年01年05日,在腾讯网发表“武汉市东湖旅游风景区先锋村八组征地调查”武汉市东湖旅游风景区先锋村八组土地被先征后批后,政府批下第一批补偿款,为总额的40%,结果被村官挥霍一空,在群众的告发下,村委会的相关违法人员被捕,但警方追回的资金所剩无几。剩余的60%补偿资金一直未批下,资金无法完全到位,工地的工期越来越近,村民耕地被征还没有拿到钱,村民据理力争不让工程开工,孰对孰错?记者接到投诉后,前往武汉市东湖旅游风景区先锋村八组进行调查。
2010年4月14日,在河北长城网发表《宁夏青铜峡:无偿收回移民耕地8.5万亩》。2010年4月,记者何红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峡口镇跃进村移民投诉,前往该地区进行采访时,适逢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宁夏吴忠市盐池县花马池镇南苑新村考察,胡锦涛总书记不断赞扬宁夏的经济发展,即将离开吴忠市盐池县花马池镇南苑新村时叮嘱干部:“生态移民既是一项生态工程,又是一项民生工程,我们既要组织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群众搬迁出来,又要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然而,胡锦涛总书记哪里会知道,在离他视察不远的地方,青铜峡市峡口镇的移民正在经受着失去耕地“命根子”的煎熬,总共8.5万亩耕地,被当今青铜峡市政府无偿收回,村民竟然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补偿。村民的合法权益被严重践踏。
工作实录
“先征后批” 亿元资金流失
村民苦不堪言
——武汉市东湖旅游风景区先锋村八组征地调查(腾讯网/深度调查/新闻滚动)
记者——何红
武汉市东湖旅游风景区先锋村八组土地被先征后批后,政府给先锋村村委会的账户先期打入所征地补偿款40%的资金,结果被村官挥霍一空,幸被群众告发,村委会主要领导班子成员被捕,警方追回土地补偿款的资金所剩无几。剩余的60%补偿资金至今还没有发放到村民的手中,资金无法完全到位,眼看工地的工期逼近,村民耕地被征还没有拿到钱,村民据理力争不让工程开工,孰对孰错?记者接到投诉后,前往武汉市东湖旅游风景区先锋村八组进行调查。
未批先占 亿元资金流失 苦煞村民
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武昌区域,属于武汉市政府管理,设立了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先锋村八组是原来的先锋村第八生产小队,地域约400余亩,主要是以种植水稻为业。自人民公社成立后一直在向国家交公粮,村里的土地主要以耕作为主,从武汉新火车站延伸经过先锋村的快速铁路,需征用土地800亩,其中占第八组400余亩耕地。先锋村八组仅有的400余亩耕地几乎“全部覆没”。
后来,北京农权律师所的张欣升律师对记者说,村民这么阻止他们开工是符合法律法规的,所以,这些工程队的工人才对他们这么客气。
张欣升律师给记者出示了(武土资耕字[2004]128号文件)《关于加强征用土地安置补偿管理工作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的通知》中规定,在确定征地的补偿标准和依法公告的过程中,要注意听取被征用地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对要求举行听证会的,应当举行听证会,确保补偿安置办法的实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未与被征地农民协商并且签订协议,补偿安置方案不按期到位的,农民有权拒绝交地。
村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合法权益,正在行使自己的权利。将此事提交到法律程序。记者将进一步关注、跟踪报道事情的发展结果。
无偿收回移民耕地8.5万亩
青铜峡市政府花费资金数百万元重新开发一千亩石头地,作为“体贴百姓”的置换工程,让峡口镇跃进村的移民去耕种,村里的移民宁死不从,成群结队仍然去耕种自己原来的土地,结果被当地不明身份的人殴打。那块新开发的地里全部是石头、沙石、石子,就是三代子孙都无法种出庄家来,没有生机可言。村民马金玉、杜文效、丁国云将青铜峡市政府无偿收回耕地转包他人的做法感到非常气愤,投诉到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至今无果。
移民换婆家耕地无偿收回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峡口镇不顾2010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全面加强“三农”工作要采取的措施里明确指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包括离乡农民工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记者接到青铜峡峡口镇跃进村(原中卫市中宁县跃进村,2006年10月份划拨给青铜峡市峡口镇,从此跃进村的村民换了新婆家)村民丁国云、马金玉、杜文效、韩世昌、单玉柱等多人的投诉,他们诉说自己83年响应国家的号召,开荒种地。资料显示,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政策的通知,<1984年1月1日>》上明确规定,“根据国家和集体的安排,在荒山、荒滩种草种树,谁种谁有,长期不变,可以继承,可以折价转让,林木砍伐依法,产品处理自主。”数百村民积极响应中央1号文件精神,承包了位于跃进村黄河两侧荒滩地开拓后用于耕种。
丁国云跟着自己的父亲含辛茹苦的在黄河岸边开垦荒滩地,吃住在荒滩,披星戴月的洒落着汗水。不久丁国云的父亲和乡镇政府签订了土地协议。韩世昌等人作为第一批开发荒滩地2000亩地的主人於84年更换了宁夏区政府颁发的红皮土地证书。
村民丁国云、马金玉、杜文效、等原中卫市中宁县跃进村(现跃进村已于2006年10月份划拨给青铜峡市峡口镇)“由于原中宁县跃进村属于移民村的河滩地就是他们移民前的老家居住地。宁夏区党委1960年关于青铜峡市筹建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河滩地充许中宁县移民种撞田,期间,得到了中宁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宁县政府采用移民安置资金购置大量的生产工具、水泵、柴油等鼓励跃进村民开发荒滩地。开发荒滩期间每人投资上万到上百万元不等。”丁国云等对记者说。-
开发荒滩户马金玉说“开发荒滩地期间,我信心百倍的大修水利、道路、路桥、防洪等设施,还在自己修的路两边植了容易成活的杨树20000多株。经过年复一年的连续开发和治理,我承包的地由原来的荒滩变成二千亩耕地,每当夏季来临时,到处稻花飘香,秋后稻米满仓。我开发的耕地投资近100多万元,亩产水稻过千斤。”
马金玉对记者说:“自己对青铜峡政府无偿收回土地的行为感到不满,就到青铜峡市信访局上访,马金玉找到信访局的马局长说,我在承包地里修了很多水利设施、道路、桥梁以及地里的附着物,为什么政府不给我补偿?”信访局的马局长对马金玉说:“那你就自己把地里的附着物拉回家去。”
2006年底,宁夏中宁县跃进村迁移到远离黄河岸边东跃进村,后被从吴忠市中宁县划到相邻的青铜峡市峡口镇,跃进村被划入青铜峡市峡口镇后,青铜峡市针对于跃进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依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相关文件内容,以保护青铜峡水库湿地的名义,要求开发荒滩地的农户交出手中承包的耕地。
仅丁国云、马金玉、杜文效、韩世昌、单玉柱等几位村民在荒滩上开发的耕地就有近2.5万亩,如今被青铜峡市无偿收回,分文未赔。令他们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委屈。
记者了解到,2007年4月,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政府借自治区政府收回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区之机,将峡口镇跃进村、章恩村8.5万亩位于黄河岸边的耕地无偿收回,名曰要恢复湿地,恢复自然风景旅游区,实为青铜峡市峡口镇政府是将收回的耕地又部分转手竞标发包他人耕种,有转包50年的,还有转包三年的,有一年一包的。就在记者到达峡口镇跃进村采访的前一天,峡口镇镇政府将2000亩土地转包竞标,最高价402元。
-走访期间,记者发现在丁国云原有来的农田里多了几座临时性建筑(活动房)。记者以欲承包土地的名义询问活动房附近干活的工人,得知有一个天津人在2007年从青铜峡市某部门手中承包6000亩土地用于养草鱼,到2010年已经承包了3年,每年一亩地200元的租金,,总共承包期为50年。承包的这块地全部用来做鱼塘养鱼。当记者说此地区已经被政府圈起来,要被收回了,他说:“不知道。这块地老板承包了50年,没听到什么别的消息。”
“你看看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管理局给我们下发的信访答复,这上面明确写着:‘不存在将土地收回后又另行承包他人的情况’,而我们面前的这个天津人在这里承包了6000亩,除此之外其他河滩地都有对外承包的情况,这就是青铜峡市政府从我们手中把地无偿收回后又高价承包给别人耕种的事实。”丁国云感叹的说。
-就天津人承包6000亩土地一事,记者致电青铜峡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对该事并不知情,随即挂掉了电话。-
记者继续往前走,有一个姓李的村民正带着自己的家人,在自己承包耕地的小路上挖着排水管。记者好奇的上前去问个究竟,李姓村民对记者说,自己以每亩80元的价格承包了这里的耕地200多亩,如今一年的承包期已经到期。昨天,镇政府在转包地时的最高价达402元,这对于自己的经济能力来讲价格太高了,不合算,就不承包了,但是承包地里的排水管也是自己花钱买来的,得要挖出来,拉回家去。
跃进村村民开发的近8.5万亩耕里大部分荒芜了四年之久,被政府无偿收回,村民不干,到处上访,当地政府为了安抚村民,就花费几百万元推平了1800亩石头地,做为村民的部分“置换土地。欲承包给村民去耕种。
周玉荣付市长对记者说:“我们给村民们的待遇是优厚的,每亩地补助300元,自己往地里填土,以后就可以耕种了嘛。”
记者问周玉荣付市长说:“为什么要把地质好的土地收回做恢复湿地的自然保护区?那不也是村民开发出来的吗?既然收回耕地恢复湿地保护区,可以适当的给村民留点土地,让村民生活的好些啊?那块石头地里要填多少年的土才能种庄稼?将来种了庄家能长出来吗?”周副市长说:“那我可就说不上了。”
周付市长介绍记者去采访青铜峡市库区湿地保护管理局负责人马明松,马明松对记者说:“青铜峡市地恢复是根据宁夏区政府批准的。按情理是应该给村民一些补偿。”-
无偿收回耕地荒芜四年谁解其中心酸
马金玉委屈的对记者说:“自己辛辛苦苦开发的耕地开始有了好收成,就这样被政府无偿收回去,不给我们任何补偿,心里特别的难受。”
根据杜文效提供的承包荒滩地合同书,还有1999年和跃进村委会签署的山滩土地承包合同和中宁县公证处出具的公证书显示:村委会将河滩地XXX亩发包给杜文效投资开发使用,期限为三十年。
杜文效对记者说:“像我手里拿的这种合同和公证书,我们跃进村荒滩地承包户人手一份。我承包的荒滩地是他们这几个人里算是少的,陆续在荒滩地投入了大概40多万,修建水利,整治荒滩,地理的庄家长得越来越好,我们的好日子终于有了盼头,地里慢慢有了好的收成,没想到自己承包的地被当地政府无偿收回,就好像是惊天霹雳把我们移民推向了绝路”。
杜文效说:“我辛辛苦苦的整治好了自己承包的荒滩耕地,连自己投入的资金还没收回来,峡口镇政府就让我和峡口镇签订协议无偿的把自己的耕地交回去,这样无理的协议我坚决拒绝签署。”杜文效眼含泪水的对记者说:“我不签字交回自己的承包地,青铜峡国土资源局就给我发过来一个行政处罚书。我告到青铜峡法院,青铜峡法院判定我败诉。我起诉到了吴忠市法院,经吴忠市法院调解,青铜峡国土资源局又撤销了对我的处罚决定,自己感觉都很可笑。”杜文效无奈的摇了摇头。
直到2007年3月,马金玉、丁国云等跃进村数百承包户耕种了十多年的耕地全部被青铜峡市政府强行收回,并且没有付一分钱的补偿款。这对于十载春秋挥舞着镐头和铁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来说实在是没有公平可言,无处有理可讲。
“由于滩地被强制收回,我们承包户没有几个真正挣钱的,都没少受累。我投资的算少的,但是我仔细算一下基本上我的投入和我的回报差距还是很大,2006年底刚要盈利便被青铜峡市政府强制收回了土地,我们可以说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这片土地,但到最后是我们修好了路别人走,我们自己却不能随便在路上行走,你说这是什么世道!”杜文效无比悲愤的对记者说。
丁国云对记者说,自己在父亲丁希忠的带领下,依据国家的好政策就开始甩开膀子在黄河岸边的荒滩上进行整治,1991年丁国云的父亲与村委会签订了《关于承包开发河滩地的合同》,经过8年对荒滩地的治理,至1999年已经开发荒滩地4000亩,当时中央发布政策农村承包土地在延长30年。于是,丁国云的大哥丁国荣又与村委会签订了《跃进村山滩土地承包合同》,重新确定了承包的界限,签订了30年合同。合同签订后,全家开始多方筹资开发整治农田,购置农机设备、修理灌溉设施、、指数造林、建造鱼池等。每年向银行贷款30万元,向别人借款200多万元,用于扩大在生产。
丁国云眼含泪水的拿出来自己珍藏已久的账本,给记者声音哽咽的念叨:“我们家2003年已经开发农田10000亩左右,到目前为止累计修建防洪坝20公里,每公里成本在10000万元左右,修建沟渠25公里,每公里的成本在15000元,购置大型的农机设备6台,价值60万元,水泵30台,价值15万元,大铁船一艘,价值10万元,建造房屋20多间,花费了20万元。开发荒滩地费用180元左右,每年的清淤费用5万元,按照17年计算85万元,修建两个黄河蓄水码头,花费30万元,以上的投资共计在576万元。”
丁国云对记者说,2006年投资40万元开发鱼池地800亩,每年的维护费用就需要1.5万元,预计到2010年才能见效益。所有的款项全部是向亲友借来的,如今自己举债累累。原本打算耕地有了效益后还债务,丁国云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开垦的耕地12000亩,被青铜峡市峡口镇无偿收回。许多债主听到丁国云的承包地被无偿收回的消息后,都纷纷追着他要债,连家都不敢回,到处躲债。
村民韩世昌老汉已经66岁了,他是第一批在跃进村的黄河岸边开发荒滩地的村民之一,他的手里拿着宁夏区政府84年发的红皮土地证对记者说,当时的村书记是巫明海,巫书记在全村的会议上宣布中央的好政策,我最先报名承包荒滩地。世昌老汉说“当时我在村会上听了中央的好政策,毫不犹豫的就和村委会签订了承包2000亩的协议”。84年5月2日,宁夏区政府又给世昌老汉换发了2000亩红皮土地证,规定承包耕地50年不变,有使用权,没有拥有权。
韩世昌老汉对记者说:“自己在黄河岸边的荒滩地承包的2000亩地,整整6、7年没有什么好收成,不是被黄河水淹了,就是没什么收成,前几年就等于在地里种进去就没有了,自己从来没灰心过。自己在开发的荒滩地上种植豆子几乎颗粒无收。后来经别人指点开始种植水稻,直到前两年才开始有了好转,慢慢有了好收成,后来每亩已产量经达到千斤,承包地里慢慢见到了效益,我正准备2010年开始还欠下别人的债务。没想到,青铜峡市政府把自己的2000亩承包地全部收回去还不给补偿钱,天理何在啊。”“后来不明身份的人到家里来抢走了自己的土地证,韩世昌老人以死抗争才抢回了自己的红皮土地证,土地证抢回来了,自己的地缺被抢走了……”
如今,青铜峡市峡口镇将跃进村村民开拓的耕地已全部无偿收回,耕地至今近8.5万亩荒芜了四年之久。
部分收回耕地竞标转包记者被跟踪
就在记者到达青铜峡市下口镇跃进村采访的前一天,村委会再次将荒滩地发包竞标,共有37人参加竞标,120元起价,最高价格420元,一年承包一次。
2010年3月25日下午,青铜峡市峡口镇跃进村(原属中卫市中宁县跃进村)村委会内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竞标,村委会将该村黄河附近2000余亩耕地通过竞标的方式,发包给愿意出高价钱承包的村民,然而,跃进村民认为此举让大多数人出不起承包费,众多村民无奈的失去了继续耕种自己承包地的权利。
跃进村民林兴亮告诉记者,跃进村有权发包2000余亩地,但大部分村民由于承包费上涨,导致部分村民面对土地发包望而却步。
村民马吉祥通过这次竞标以402元的价格得到150亩的滩地承包权。马吉祥还悄悄地告诉记者一个秘密:“自己承包的那块150亩的土地,就是青铜峡市政府从村民马金玉手里无偿收回来的那块耕地的其中一部分。”自己花钱承包了土地,还不知道明年青铜峡市政府的政策又出什么新花招。承包费从去年每亩80元涨到现在的每亩300元---402元,马姓村民摇了摇头说,很难收回成本。
“自从我们的土地被无偿收回那天起,我们全村人便开始为此事上告,从青铜峡市里告到自治区,又从自治区到北京上访。宁夏区政府、宁夏区国土资源厅多次组织协调,最后青铜峡才答应给1万亩土地,而实际我们能耕种的仅有2000亩,1万亩还包括一些不能种地的水坑和沙石地。”杜文效说!当地政府为了安抚民心,重新在另一个地方花钱开采荒滩地,花费政府资金几百万元。于用机械化的开出的荒滩地,遍布石头、石子、沙石,要承包给被收回荒滩地的村民,村民坚决拒绝耕种。”丁国云、马金玉、杜文效三人用同样的口气说出了同样的话。
记者随丁国云、马金玉、杜文效等人,驱车驶向跃进村附近的万里河滩。
一路上丁国云连声叹息声音颤抖着对记者而说,脚下汽车行驶的道路都是他自己当年承包土地之初辛辛苦苦修建的,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来到这片令他伤心的地方了。
来到马金玉原来承包的土地附近,马金玉泪水汪汪哽咽着对记者说,前方有一座桥和上百方石头垒起来的防水码头(防止水土流失)就是他自己花费了20万元辛苦修起来的。自己修建的这个防水码头被当地政府收回耕地后,峡口镇只答应给他补偿2000元,他不答应,就自己要拆掉,峡口镇政府的领导不让拆,还在上面用铁丝做了加固,做为当地政府的恢复湿地工程之一,向上级政府做汇报报功。可怜的村民马金玉,到现在他也没见到政府给补偿的一分钱。
当随着村民丁国云、马金玉、杜文效的带领,走进被收回的耕地范围内后,看到被青铜峡市峡口镇收回的耕地被圈了起来,在进出口处安装了大门,说是要做湿地自然旅游开发区,不允许任何生疏的人员进入。
记者在丁国云耕地上拍照时,远处尾随开来一辆金杯汽车,车上坐着五个人,在后面悄悄地跟踪我们的车辆,后来这辆车干脆超越过来挡住了记者的去路。随后车上跳下来一个朱姓的工作人员对记者态度不满,并称这是自然保护区,现在是禁火期间任何人不得出入。姓朱的工作人员,对记者大着嗓门喊着说:“你跟我们去到警察那里接受调查,要做笔录!”记者当时反驳说:“我不能跟你走,你是警察吗?你有警官证吗?”对方见记者的态度强硬,只好放行。后来才知道他们是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的工作人员。
无偿收回8.5万亩土地,青铜峡“就差钱”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对土地使用权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2006年11月2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常务《会议纪要》决定,同意将跃进村等数个村庄划给青铜峡市,青铜峡市负责跃进村村民生活安置和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其中规定保护区内以开发耕种的农田要全部退耕,尽快恢复自然状态,对退耕农户,由自治区一次性给予经济补偿。
而实际执行常务会议纪要过程中,黄河两侧近6.5万亩土地被划给青铜峡市后土地承包户分文补偿未得,这一原因是导致跃进村民上访的主要原因,村民们认为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开发荒地符合法律规定,“我们认为被青铜峡市收回我们承包地的行为已经构成违法,我们跃进村大部分承包户都与村委会签订了开发合同,并且长达10年以上,从事实上已经能确定我们的经营权,从补偿上我们认为即便应该将土地归还青铜峡市,但也应该对我们在经营过程中代投入所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偿,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分文补偿没有”承包户杜文效告诉记者。
记者电话与青铜峡市周市长和青铜峡市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马明松科长联系,对方均以开会为由谢绝了。后来在周玉荣付市长的引荐下记者见到了马明松,他说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的决定,要收回村民的耕种地,作为恢复湿地自然保护区。记者问:“不管根据哪里的规定,村民的损失要做一定的补偿也是符合国家的规定的。”马明松说:“说实话不给村民补偿一点是说不过去的,但我说了也不算。这是上面的决定”。
中宁县某领导在电话里告诉笔者收回土地是组织决定的,任何人都要服从,但跃进村没被划归青铜峡市之前中宁县曾有补偿方案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但在后来跃进村等数个村庄划归青铜峡市之后中宁县就再也没有管过此事,对于青铜峡市的做法该领导表示不方便发表看法。
记者见到了青铜峡市委秘书处马主任,他说自己不是主要的分管领导,只是可以做协调,但是不方便针对此事做答复。最好是协调解决,记者不要把事情搞大。以前也有记者来采访,但是出入比较大。马主任见到记者之后,立即就和周付市长进行了沟通和交换意见,并且说:“那块收回的8.5万亩地是黄河淹没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可能黄河水流大的时候会淹没。虽然村民耕种了几十年,在过几十年说不定就会被黄河水淹没。至于给村民的补偿自己不便发表意见,做秘书才是自己的职责。”
随即,青铜峡市委办公室姚主任给记者打来电话,表示收回村民的耕地是宁夏区政府做出的决定,青铜峡市只是按照自治区的要求,给村民做了些补偿,村民还给青铜峡市政府写了感谢信。给记者投诉的丁国云、马金玉、杜文效、韩世昌、单玉柱等这几个人,自己的承包地转包他人是不合乎要求的。为了村民的承包地,宁夏区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处级单位:青铜峡市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当记者问到:“既然给村民做了补偿,村民为什么还要上访说没给补偿?”“不清楚。”记者问“为什么把收回的土地又转包给他人?”姚主任“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好说。”
记者见到了跃进村村长单玉柱,单玉柱见到记者后大发牢骚,他说:“自己也是执行上面的政策,可是这政策不公平,村民不理解,以为是自己的责任,深更半夜还把自己家的窗户给砸了,吓的全家人胆战心惊。其实自己家的2000亩地也被青铜峡市政府收回去了,何况自己家的地还有红皮土地证,顶什么用啊?还不是收走了地不给补偿?我同情村民,我不怕说真话,大不了这村长不当了。”
北京资深律师赵春生说:“不管怎么说,收回村民的土地都是要做补偿的。”
青铜峡市委宣传部张进喜给记者打来电话,解释收回土地的相关事宜,说收回村民的耕地是宁夏区政府的决定,恢复湿地对自然很好,鸟岛也恢复了生机。其实,那块被政府收回的耕地,每年在种植水稻,每逢夏季稻花飘香,有如天堂。每当这个季节各类鸟儿也争相飞来飞去。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负责人潘主任对记者说:“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政府从农民手中收回土地应该给予补偿,但跃进村这个事情主要是收回土地面积太多,可能青铜峡政府拿不出这么多钱来补偿群众,所以造成了老百姓群体上访事件”.潘主任说:”为了村民的利益,也曾几次和周付市长积极的沟通想办法,争取能有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跃进村村民丁国云、马金玉、杜文效等村民既然失去了自己的耕地,如今只想讨个公道,愿意配合政府的政策实施,但是“就差钱。”
截止记者完稿时仍有很多村民陆续找到记者希望有机会采访他们,想诉说自己心里的冤屈。
记者将进一步关注史无前列的宁夏区青铜峡市政府无偿收回8.5万亩村民耕种地的事实。
是谁让正义和良知给罪恶下跪
2000年10月的一天,身为《甘肃青年报》政法部见习记者的何红,接到了一起刑事案件的投诉:一个叫段生魁的老人对她哭诉了自己的不幸——儿子被兰州市城关区法院错判为“过失重伤罪”,法院如此判决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慑于某些方面的压力。老人的投诉引起了何红的关注,于是她去做了几天详尽的调查,终于写出了以事实为根据的该篇报道,并于2000年11月1日刊发在《甘肃青年报》上。
这本是一篇用事实说话、“没有任何偏袒”的报道,本是一篇为他人维护权益的报道,本是一篇伸张正义的报道,却给她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被逼迫给黑帮老大下跪,之后又被恐吓,被砸坏用物,被悬赏,被追杀,被险些下毒……面对女记者何红的悲惨遭遇,正义之士灰心,充满良知的人丧气!在此,我们伤感悲愤之余有必要去做一番“天问”:是谁让“记侠”(我敬赠何红这个称号)何红给黑帮老大下跪的?是谁让正义和良知给罪恶下跪的?
无须去深思,看看当时在那股黑恶势力面前各种“缩头乌龟”的嘴脸,我们就会恍然大悟!
慑于某些方面的压力,兰州市城关区法院就忘记“司法公正”了,就不敢去碰黑帮力量了,就只好去冤枉软弱可欺的小百姓了!这本该伸张正义的兰州市城关区法院,首先在黑恶势力面前做了“缩头乌龟”!如果兰州市城关区法院不做“缩头乌龟”,秉公宣判,不让老段头的儿子蒙受冤案,给胡三海为代表的这股黑恶势力当头一呵,哪里还须要何红去写那篇报道?哪里还有该黑恶势力“下文”的如此嚣张?
其次,当地公安警察在黑恶势力面前做了“缩头乌龟”。且不说当时兰州黑恶势力猖獗的时候当地公安机关是不是“缩头”了,单说那天接到报警前来“执法”的警察,就十分“缩头”。那天,当胡三海那帮黑恶势力手持铁棍、刀剑等在报社打人恐吓的时候,有人报了警。但是,警察来了之后发现和胡三海等人都认识,就相互寒暄几下,只丢下一句“你们自己处理吧”而匆匆离开。眼看总编的额头被黑恶势力的铁棍砸得鲜血直流,眼看报社就要被“夷为平地”了,而本应该保一方平安、为人民解决困难的警察却溜之大吉祥,积极认真地做了“缩头乌龟”!这能不让那帮黑恶势力更加气焰嚣张吗?所以,胡三海那帮黑恶势力让女记者何红下跪都是小儿科,就是后来悬赏、追杀何红,谁又能奈他们何?!
再次,当时的《甘肃青年报》领导在在黑恶势力面前做了“缩头乌龟”。尽管是报警以后警察不来管,报社领导也是为了“保全”报社才出此下策的,但是他们毕竟是向黑恶势力屈服缩头了,甚至做出了“为虎作伥”的勾当!为了“息事宁人”,讨好黑恶势力,报社领导先是“处理”何红(外部宣称开除何红,内部留用,改用笔名),报社公告栏上很快贴出了开除何红的通知;然后又通过和黑恶势力谈判,逼令女记者何红给黑帮老大胡三海下跪道歉;最后竟然厚颜无耻地满足了黑帮的无理要求,组织一个姓王的记者化名海涛重新写了一篇颠倒黑白的报道《法律自会还公道》,刊发在《甘肃青年报》的显眼位置上。
须知,女记者何红在黑帮老大面前的下跪道歉,是在《甘肃青年报》领导的布置和“思想教育”下违心完成的。一位二十岁出头的女孩子,前面是真能把报社“夷为平地”的穷凶极恶的傲慢黑帮头子,后面是不断示意命令的报社领导,她尽管满腔怒火,怀着“但下跪绝不可能”的信念,也只能违心地下跪道歉了!报社领导本应该引导鼓励记者去勇于伸张正义的,却屈服于黑恶势力,讨好黑恶势力,干出了那些灭义士志气长恶人威风的勾当,让心怀正义和良知的女记者失去尊严,受侮寒心!也让我们感到没有尊严,寒心灰心!
由于社会上有些部门有些人员被明哲保身的思想所左右,不敢坚持原则和黑恶势力做斗争,有时候甚至助纣为虐,才促使罪恶张狂,让正义和良知低头的!而一个地方,如果经常让个人正义丧失尊严,让邪恶势力威风十足,它还有什么道义可言?它还能长治久安吗?此时,我的耳畔又不禁传来了左拉的呐喊:“个人正义维护着国家正义,个人尊严组成国家尊严,国家惟一能让国人感到骄傲和安全的,就是它对每一个公民的利益所作出的承诺和保障。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国家还有什么尊严和荣誉可言?”
但愿女记者向黑社会下跪的悲剧在我们国家不再重演!但愿正义和良知在我们国家不再丧失尊严!但愿有关政府部门能切实为人民保驾护航!
采访工作
两会专辑
采访青海省省委书记
保护三江源 发展高原经济
——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委书记强卫
记者 何红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青海,一起为生态环境保护和青海这片土地的发展建设奉献自己的爱。
”3月3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刚从青藏高原风尘仆仆回到北京参加完十七届二中全会后,又在代表驻地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采访。
初见强卫感到他很谦和,思维敏捷,谈笑之中不失做过军人的严谨。他没有官架,侃侃而谈。“青海就是我的家乡”,他已经把自己看做青海人。这使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采访在轻松愉快之中进行。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到青海上任一年,您对青海的总体印象和感受是什么?您眼中的青海省情是什么样的?
强卫:我对青海的总体印象是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委员长曾经说过的“青海是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第二句话,“青海是祖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
说到青海的省情,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地域大省、人口小省、资源富省、经济穷省。地域大省,是说青海国土面积72万平方公里,排在全国第四位。人口小省,是说青海只有551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0.4%多,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资源富省,是指这里地大物博、资源富集。在已探明的129种矿产资源当中,有54种的储量居全国前十位,有23种的储量居全国前三位。有9种的储量居全国首位,潜在价值达17.25万多亿元。经济穷省,是说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300多万农牧民中还有四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城镇低保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达10%以上。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您对青海做了一个基本的概括,实际上是提出了青海战略地位的重要性。那么青海省在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中所占的战略地位具体有那些内容?
强卫:青海总体有四个战略地位。
第一、青海具有生态上的战略地位。青海是我们国家的黄河、长江、东南亚湄公河青海境内叫澜沧江 的发源地,所以叫三江发源地。青海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占黄河49%、长江26%、澜沧江16%和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40%的水量是从青海流出去的,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和“江河源头”之称。凸显出青海生态保护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青海具有资源上的重要战略地位。青海的资源十分富集。17.25万亿元潜在价值的矿产资源,仅仅是对全省总面积的7%部分进行1∶5万地质勘查探明的,而达到矿产勘查祥查程度以上的仅占4.63%。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的45种矿产中,青海有32种,其中18种矿产的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有望成为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之一。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储量可观,这种地区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第三是维护稳定上的战略地位。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世居的少数民族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6%,位居全国第三位,民族区域自治面积达98%。由于回族、撒拉族等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基本上全信仰藏传佛教,加上儒家文化,在河湟地区形成了三种文明或是三个文化圈。
第四是地理位置上的战略地位。“东越兰州通中原,西越新疆通中亚,南越西藏通印度”,历史上著名的羌中道、丝绸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在这里贯通,素有“海藏通衢”、“天河锁钥”之谓。西宁自古以来是重镇,自汉朝以来叫“西平”,到宋代改叫“西宁”,其名字实际上就寓意着历代中央政府寄希望于西陲安宁之愿望。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多民族地区,青海省新一届领导班子通过怎样的执政理念,促使社会发展、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强卫:“这十年青海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七年保持了12%的增速,已达到760亿元。”
首要任务是加快发展。立足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的省情特点,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发展壮大特色经济。发挥高原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优势,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
保护生态是重要责任。把青海建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生态屏障,这是青海对国家、对中华民族担负的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改善民生是当务之急。对青海来讲,总的思路就是“小财政办大民生”,坚持“低水平、广覆盖,量力而行”的原则,以发展促民生、以实事惠民生、以公平保民生,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同步推进、同步提高。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如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在改善民生方面抓出成效,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一目标?
强卫:由于青海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事业发展更为滞后,改善民生任务相当艰巨。我们的目标是:改善民生的决心不能落后,改善民生的标准不能降低,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2007年,全省财政支出约282亿元,其中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就达20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0%。正是由于在民生方面肯于投入,才使得我们在经济总量小、自有财力弱的情况下,许多民生措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2005年就比全国目标提前三年实现了全覆盖,参合率达到95.6%,受益率达到74.3%。
一年内我跑遍了全省州、地、县,几乎没有看到一幢新的党委政府办公大楼,从省委省政府到地市县党政机关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办公楼里办公,有的还在平房里办公。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青海一定能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如何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青海形象,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青海、走进青海?
强卫:青海如今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中。青海有冬虫夏草、昆仑玉、柴达木枸杞子等,但由于品牌建设、对外宣传等跟不上,世人知之甚少。随着青藏铁路建成通车,“青恰会”、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公路赛、青海国际藏毯博览会等一系列文化、体育、商贸活动的连续成功举办,加上藏羚羊申吉成功和昆仑玉被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镶玉等等,青海的形象和知名度正在提升,开始一步步地走出青藏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采访青海省省长
大力发展柴达木经济循环经济——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长宋秀岩
记者——何红
“我们青海考察团到滨海地区考察,有人问我们:青海是在青岛吗?我顿感愕然。才知道青海的影响力在内地和沿海竟然是如此的淡漠。我们欢迎你们更多地采访和报道青海,宣传青海。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处西部地区具有多种矿产资源、多民族地区的青海省。”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长宋秀岩在代表驻地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宣传开了青海。
中国经济时报:青海省新一届政府有哪些新的执政纲领和发展经济的思路?
宋秀岩:我们新一届省政府领导班子,是在年初召开的省人代会上选举产生的。青海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层次的关键时期,履职于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在深入分析青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今后五年全力推进“五个发展”的政府工作总体思路:
一是推进速度质量效益并重的高效发展,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促进优势资源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和后劲的统一。
二是推进经济社会同步的全面发展,加强统筹协调,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进步,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突出问题。
三是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和谐发展,坚持把扩大经济总量与分享发展成果统一起来,把促进发展与扩大就业统一起来,集中有限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保障程度。
四是城乡区域互动的协调发展,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施一批着眼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互促。
五是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形成主体功能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青海省是一个具有多民族地区的资源大省,青海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如何做到保护生态、关注民生的?
宋秀岩: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青海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明显扭转。
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宁肯牺牲一时的发展速度,也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在生态功能核心区,提出不考核生产总值、不提工业化口号,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引导和支持当地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民族特色加工业,促进生态功能恢复和民生改善。青海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在重点开发区,我们着力抓项目建设、资源转换、新农村建设、旅游名省培育、招商引资等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使发展建立在经济效益提高、能耗排放降低的基础上,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缴纳”的原则,在矿产品销售收入中预提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用于治理和保护矿山生态环境。
“小财政”、“大民生”是青海的特殊省情。我们坚持把扩大经济总量与分享发展成果统一起来,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资金提高到70%。2007年省政府承诺改善民生的八项实事全部兑现,解决了一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柴达木被称之为“聚宝盆”,它的亮点是什么?
宋秀岩:青海是一个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5种,其中54种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尤其是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到目前为止,盆地累计发现各类矿产86种,占全省的64%;大型矿床72处。保有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15.5万亿元,占全省的90%以上。
盆地资源种类多、品质高、组分好、关联强,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国家把柴达木盆地列入循环经济试验区,充分说明这一地区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表明青海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担负的重大责任。要说亮点,这就是最大的亮点。
中国经济时报:循环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有共同点吗?如何让共同点成为青海人民的宝贵财富?
宋秀岩: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灵魂。在资源约束趋紧和环境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柴达木的资源就得不到很好利用,资源效益就得不到充分体现;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就无法实现;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资源优势就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任务就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把发展循环经济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让循环经济成为青海加快发展的原动力,让循环经济成为青海人民的宝贵财富。
在培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将以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促进青海资源优势同后发优势的紧密结合,推动青海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又好又快发展,使青海与全国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让青海老百姓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科学发展的成果,这也是全省各族群众的共同期盼。
中国经济时报:请您谈谈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的立足点是什么?
宋秀岩:青海有“资源大省”之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长期以来,我们工业生产沿袭着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模式,资源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不高,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并没有真正发挥“资源大省”的潜力。
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组合度高,所以,我们提出了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构想,国家也于2005年10月确定柴达木地区为首批循环经济试验区之一。
中国经济时报:柴达木循环经济能带动青海省其他产业的发展吗?能否实现青海省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
宋秀岩:善谋奕者谋全局。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就是在全省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和我省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全省一半以上土地将被列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而柴达木盆地资源富集,具有省内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比较优势和较大的环境容量,是全省的重点开发区,在青海今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载体,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为青海乃至整个西部创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这是我们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出发点。
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在青海的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煤焦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产业横向扩展链接,提高资源的精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水平,构建循环产业链,加快青海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是有利于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三是有利于聚集有实力、有影响力、有潜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入驻试验区,形成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
采访全国人大代表、甘肃马铃薯经销协会会长刘大江引
2010年03月15日,记者——何红
“我今年提出两个建议:一个是把定西的马铃薯纳入国家的粮食直补,第二是把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的生产和供应基地。”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经销协会会长刘大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说。
据刘大江介绍,因为马铃薯产业正处于发展中阶段,定西地区群众生活水平低,尚不能完全接受高价位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大部分农户还是在用商品薯代替种薯。据测算,种薯企业生产的原种3元/公斤,国家补贴1元/公斤(100元/亩,亩播种量150公斤/亩)。与商品薯之间的差价在1.2元—1.4元/公斤。“如果纳入直补了,就扩大了脱毒原种补贴范围,提高了原种补贴标准,缩小了群众购买原种与商品种薯之间的差距。”
参考资料
专家为甘肃发展把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何红】.新浪首页/财经滚动新闻.2005\u5e7408\u670825\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9 19:48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社会兼职
参考资料